document.write('
')
刊首語:2021,中國金融業新十年大幕開啟。新浪財經推出《金融大時代》年度專題,專題包含“100人100瞬間”、“時代有溫度”、“行業有情懷”三大篇章,回望歷史鏡鑒,記錄金融人物,展望星辰征途。
本文由新浪財經、慧保天下聯合出品
作者:黃志勇
最近大家都在學歷史,我也學點中國保險的歷史。保險早期的資料不多,雖然多方尋找,仍然可能不是信史,有部分是我的推理,甚至可能存在謬誤。
為了讓早期保險史更有趣,我主要用“第一個某某”的方式來陳述。
首先,中國保險的萌芽
中國古代的保險萌芽現象之一是分船裝貨,具體時間不可考,地點是在長江中游的川江。這個我在《從保險起源說起,再議“網絡互助”》詳細介紹過。
另外有一點需要澄清,常平倉不是保險萌芽,那是金融現象。
1、第一家保險機構
可以推測應該是一家洋行,具體是那一家不清楚,時間不可考,肯定早于1805年,但地點應該確定在廣州。清政府的一口通商和十三行的貿易政策,讓廣州成為了中國商貿中心。當時在華洋行在主營業務外會代理保險業務,屬于兼業代理的保險中介范疇。有點類似日升昌票號專營前的“西裕成”顏料莊,兼營匯款業務。
2、第一家和第二家保險公司
廣州保險會社(Canton Insurance Society),于1805年成立于廣州,這里的Canton應該是廣州的粵語拼音。創始人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經理達衛森·查頓、馬地臣和麥格尼克三人,后來馬地臣1832年7月1日創辦了怡和洋行,達衛森則是寶順洋行前身的合伙人;保險公司由怡和、寶順兩家洋行共同掌管,廣州保險會社是妥妥的富二代。
1835年寶順洋行退出,新設立了友寧保險(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Canton),最初是家自保公司,成立之初就允許華商附股,這家公司也是早期中國保險市場上的大玩家,該公司持續經營到二十世紀下半葉,最后并入了法國的AXA。
有點感覺找到了武昌起義打響第二槍的人。
3、第一個介紹保險的華人
魏源,1842年寫《海國圖志》,介紹西方保險,把insurance譯成擔保,marine insurance 譯成船擔保,life insurance譯成命擔保,fire insurance 譯成宅擔保。
insurance譯成保險,則是更后來從日文移植過來的。
4、第一個保險中心
廣州,1838年廣州已經有兩家保險公司,五十五家洋行中,有十五家代理保險業務。
5、上海的第一家保險機構
鴉片戰爭后,根據江寧條約,1843年11月上海正式開埠,1843年底怡和洋行在上海正式開業,也做代理保險業務。
上海的第一家保險公司,是廣州保險會社在上海設立的分支機構,時間是1857年。友寧保險是1868年在上海設立分支機構。
6、第一家美資保險公司
1859年,美國商人在上海設立了上海瓊記洋行(Augustine heard &co)附設保險代理處,開啟了英美商人對中國保險市場爭奪時代。
7、第一家華商保險公司
上海華商義和保險公司,第一家華商保險并非我們常說的保險招商局。該公司于1865年成立于上海,由于規模小,只經營船貨保險,不經營船舶保險。
不喜歡這個名字,容易讓我想起義和團,另外北京南城好像有個義和莊。
8、天津的第一家保險機構
第二次鴉片戰爭后天津開埠,1864年怡和洋行在天津設立分行,代理保險業務。
天津第一家專營保險公司是前面提到的友寧保險,1865年在天津設立分支機構。
9、民族保險業的里程碑
1875年,洋務派領袖李鴻章先生委托唐廷樞等人創辦保險招商局,股本二十萬兩白銀。后又創建了仁和和濟和保險。
前幾年成立的招商局仁和人壽算是老樹發新芽吧。
10、第一棟保險大廈
上海外灘揚子保險大廈,建于何年尚未考證出來,屬于揚子保險股東旗昌洋行的產業,當時有友寧,保家,保寧和中華等十幾家保險公司租用該樓辦公。
目前該樓還在,位于上海外灘26號。
11、第一個火險公司
香港火燭保險公司,海上貿易帶動的中國保險業發展初期,幾乎都是水險公司。1866年怡和洋行才在香港設立了第一家火災保險公司。不過,根據江寧條約,香港島已經當時割讓給了英國。直到十九世紀末,經營火險的公司也不多,僅有友寧,保家等極少數公司,而且只承保租界里的房子。
12、第一家壽險公司
英國永福保險公司(Standard life),1846年開始在南方城市經營壽險,比水險晚了約半個世紀,主要客戶還是在華外國人。
13、第一個保險同業公會